麥穎思教授
一站式心理自療平台,紓解情緒,照顧心理健康。
今年的「世界心理健康日」(10月10日),主題為「讓全民的心理健康成為全球優先事項」,其中一大焦點,就是上篇網誌提及如何消除精神病污名化,以達至人人擁有心理健康。
今年,我參與了國際權威醫學雜誌《刺針》(The Lancet)的「消除心理健康污名化和歧視報告」(詳閱報告)委員會,集合有精神健康狀況親歷經驗的人(People with lived experience of mental health conditions)、學者及研究人員之力,分析污名現象在不同範疇的影響以及提出消除污名的建議。
報告的兩大重點:一,污名比精神病本身更令人難受;二,在推動反污名的進程上,需要有親歷經驗的人參與其中,他們的聲音能發揮關鍵作用。這兩點正好回應上期網誌最後的問題:究竟手握權力的持份者可如何消除污名?
政府
現行的勞工法例常因舉證困難及未有專設條例,而無法處理職場上遇到的歧視行為,如拒絕聘用、給予較差的聘用條件、解僱、拒絕提供培訓、晉升機會、薪酬加幅等等。
就業是影響心理健康的一大因素。政府一方面應盡快檢視及修改現行條例,為有親歷經驗的人提供合適保障及權利,堵塞助長系統性歧視和污名化的法律漏洞;同時亦應發出清晰指引,支援僱主實踐公平招聘及友善的人力資源政策,並作出相應監督,確保「肩負社會責任」不是流於一句口號。
制訂法例及相應措施時,應撥出更多資源,研究有親歷經驗的人的就業情況及社區參與,過程中廣納他們的聲音,讓他們有份建造更公平的社會。
僱主
職場心理健康再不是可有可無,而是必須的。員工不是追趕業績的機械人,僱主應同樣重視他們的身心健康,這亦有利企業長遠發展。僱主應更主動地建立開放、多元及尊重的公司文化,明確表明對職場欺凌零容忍的態度。營造開放的環境有很多方法,最好能從根本的政策及機制著手,確保公平招聘、制訂以人為本的工作模式和人事政策,設立針對歧視及不公情況的保密投訴機制,管理層亦可與員工一起商討開放交流的渠道。
另外,企業也可檢討現行所提供的心理健康支援是否充足及有效。近年不少企業均陸續參與僱員支援計劃(EAP)支援服務,可惜使用率並不高,當中或有不同原因,包括員工不知悉有關服務、對私隱保障存疑或礙於污名而不敢求助。誠然,提供 EAP是其中一步,但並非像「checklist」般剔了就等於關懷了員工的心理健康。企業可從基本步做起,將心理健康納入建構企業文化、工作場所及性質和員工政策的重要部份,定期調查適合員工的支援方式, 靈活作出調整,適切地照顧員工的心理健康需要。
大眾傳媒
大眾傳媒無疑是塑造文化的重要影響力,亦是建構社會群體形貌與分類的關鍵機制。以報道犯罪新聞為例,精神病常跟「暴力」、「危險」、「沒有常理」、「不受控」、「無知」、「無能」等負面標籤扣連,標題亦常強調當事人(甚至其家人)的精神疾病病史,但兩者是否存在關聯?抑或這種簡化過程強化了對精神病的負面印象,同時掩蓋了當事人的其他特質。
若媒體能審慎考慮用字選擇及報道側重點,避免習慣聚焦當事人的精神疾病病史,而後續報道能作深度追蹤,讓當事人的聲音能被聽見,將有助減少社會對精神病貼上特定的負面標籤。語言反映價值觀,同時影響思考,願我們能從一言一句開始,警剔污名的藏身之處。
研究亦證實,由有親歷經驗的人以第一身視角,分享沿路走來的故事,是強而有力的聲音,體現每個人活著的意義,有助破除對精神病的污名及微歧視。若媒體能加以重視這些聲音,立體地呈現個人特質和面貌,大眾便能從更多渠道正確了解精神病與心理健康,消除污名。
麥穎思教授
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教授、「賽馬會心導遊+計劃」策劃人、社企「說書人」共同創辦人。從事研究逾20年,研究範疇包括通過科技推廣精神健康、消除社會的污名、復元及靜觀。近年致力以大眾化模式推廣心理健康,亦積極參與倡導工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