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的每個階段和體驗,就像樹木年輪一樣,一層一層累積,記錄著我們的變化,形成每個人獨特的生命旅程。而原生家庭,就如年輪裡的髓心—— 原生家庭環境、互動和教養方式,深深影響著我們的成長;在長大後的性格、價值觀、行為模式等留下痕跡。
原生家庭的定義
「原生家庭」(Family of Origin)是指一個人成長的家庭環境,不一定是親生父母所在的家庭,也不一定擁有血緣關係。如果是由爺爺嫲嫲、親友養育成長、或是被收養,這個養育你成長的家庭,就是你的原生家庭。
原生家庭的經歷,不知不覺奠定了我們的信念、價值觀和認同的基礎,是我們初次接受教育的地方,學習關愛、衝突與批評等事;教導我們認識自己、與人來往的方式、對於關係所抱持的期待。
原生家庭與自尊
發展「家庭系統理論」的學者Murray Bowen認為,原生家庭中的有效互動,讓人長大後能更敏感地回應伴侶需求。相反,來自不良互動原生家庭(如被情感忽視)的人,長大後在關係中往往更容易受到情緒反應和焦慮所影響。有研究人員追蹤273名16-26歲的青年人,認為與父母有較強情感連繫的青少年在當時、17年及20年後,自尊心都較高,反映原生家庭影響孩子成年後的自尊發展。
自尊(self-esteem)很大程度上依賴外在條件,如其他人對自己的正面或負面評價、與別人作出的比較、外表、成就和能力等;而比自尊更深層、更根植於內在的自我價值感(self-worth),則是一個人對於自己生而為人的價值的認同;認為自己是值得被關愛、被尊重、有價值的生命。正面的自我價值感,通常伴隨著高程度的自我接納和自尊。
我們小時候是一張白紙,自我價值感往往緊扣著成年人對待我們的方式、對我們說話時的語氣及提到我們時的態度;原生家庭是我們小時候認知自己是否重要、是否有價值、是否值得被愛和善待的地方。
《療癒原生家庭創傷》(The Origins of You: How Breaking Family Patterns Can Liberate the Way We Live and Love) 一書描述了照顧者削弱孩子自我價值感的常見特質,包括:情感封閉、有條件地付出愛、及過度批評,我們會一一附上例子說明。
情感封閉:
" 父親在定期的親友聚會上總是滔滔不絕、笑臉相迎,
與眾人分享家庭的最新動向。
但每次他回到家中卻不發一言、木無表情,
女兒分享著聚會上的趣事,父親卻完全不感興趣;
總是馬上梳洗,回房間睡覺。
女兒無法理解父親的真實情感,感到困惑,覺得自己令父親煩厭。"
研究指出,情感能耐(emotional availability)是照顧者與孩子建立健康關係的基礎,讓他們感覺被看見,創造情感上的安全感,促進孩子的學習和個人成長。而照顧者情感能耐的指標包括:
- 敏感度(sensitivity):準確地閱讀孩子的信號,透過行動和情緒表達,創造情感連結
- 結構性(structuring):支持和引領孩子更深入探索,提供適當的指引和協助
- 不侵擾(non-intrusiveness):不過份界入孩子的自主學習,尊重他們的自主權,讓他們實現個人空間
- 不帶敵意(non-hostility):調節自己的消極情緒(包括較細微的情緒如不耐煩、氣餒和沉悶),不發洩在孩子身上
情感能耐的相反,情感封閉(emotional unavailability)則可能是對孩子情感需求的敏感度低、冷漠、不耐煩或不知所措;避免深入了解和討論自己或孩子的情緒、對孩子的生活(如興趣、朋友圈、校園生活)不感興趣、無法在孩子經歷情緒困擾時提供安慰等。當照顧者長期忽略孩子的情感需要時,孩子可能會懷疑自己是否受到重視、懷疑自我價值,以及是否自己不夠好。值得留意的是,情感封閉在許多傳統亞洲家庭中相對常見,亞洲父母往往習慣透過行動表達愛,如準備一頓豐富的晚餐、一碟切好的水果、替孩子找間好學校、安排課外活動等,較少直接的情感交流和言語上的表達。
有條件的愛:
" 母親在家長日,會向班主任表達對兒子的肯定和讚美,
但前提是兒子必須考獲良好成績。
當兒子成績不似預期時,母親會向兒子說:
「如果你更努力,會是更優秀的孩子。」 "
不少人在成長過程中,可能學會必須符合特定形象,才能得到情感上的連結或陪伴;例如孩子行為叛逆、或成績未如理想,照顧者以不瞅不睬作為懲罰,令孩子認為犯錯、令人失望就不值得獲得關愛和沒有價值。研究指,父母在孩子學業上,表現出有條件的愛(如成績好才獲得關愛),會為孩子帶來較低的安全感和自尊,從而出現較低的自我善待(self-kindness),較強烈的自我批評(self-judgment),和較低的生活滿意度。
相反,無條件的愛把孩子和行為區分開,讓孩子知道即使他們犯錯、令人失望,也無損他們值得的關愛和價值。擁有無條件的愛並不代表不需承擔後果,例如孩子犯錯,父親對孩子說:「我不喜歡你這個行為,你這個週末不可以和朋友出去了。爸爸仍然愛你,也很樂意和你聊聊,但你必須承擔行為的後果。」這意味着情感連結、陪伴、關愛,並不是在特定條件下才值得擁有。
傷人的言語:
" 孫女向婆婆分享對未來的夢想,訴說想成為一位專業攝影師。
婆婆卻嘲諷道:「攝影師是不能餬口的工作,你這個想法太不現實,太可笑了。
你將來便會懂我的意思。」"
言語能夠帶來深刻的自我價值創傷。無論是對孩子進行批判、比較、否定、輕視,或是語言暴力和羞辱,這些有意或無意的傷害性說話,都可能令孩子從此無法忘懷,帶來持續的負面思考。如果孩子內化(internalize)並相信這些話,會影響他們的自我形象、自我價值,不肯定自己是否值得被愛和尊重,助長內心自我批評的聲音。
照顧者的說話方式和用字遣詞,其實最能反映他們是怎樣的人:成長以來的文化背景和教育、對成功和快樂的定義、個人價值觀和抱負、不安全感和恐懼的投射,都會透過他們的話反映出來。傷人的言語影響孩子對自己能力和價值的認知,可能久而久之學會用批判的眼光看待自己;過度的自我批評更可能抑壓孩子的創造力和自信,令他們在表達自己時感到恐懼。
當然,自我價值亦受到其他因素影響,例如環境、社會支持、個人經歷、基因等。在此也想提醒讀者,我們的父母或照顧者,都擁有一個原生家庭故事;他們可能也藏著未被療癒的原生家庭創傷,可能是遭遇過忽略、否定、暴力,不了解如何調節和表達情緒,有機會將自己在原生家庭的經歷和風格,延續到後來自己所組織的家庭裡,重演相似的行為而渾然不知。
請知道,他們可能已經在能力、認知範圍內盡了力。當我們長大並開展自己的故事時,假如能夠發現原生家庭帶來的創傷,並保持自我覺察,不被過去影響現在,便能打破原生家庭的無形枷鎖。關注原生家庭並非要責怪任何人或找藉口,而是推動我們走向療癒。
原生家庭如樹木年輪,記錄著成長過程的種種痕跡,提醒著我們生命的豐富和深度。它的影響深遠,但我們依然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,蛻變和成長。樹木可以透過後天環境的改變和照料來調整生長,我們更可以透過自我覺察和療癒,修復原生家庭的影響,活出真實而美好的自己。
參考文獻/ 書本:
Brueckmann, M., Teuber, Z., Hollmann, J., & Wild, E. (2023). What if parental love is conditional …? Children's self-esteem profil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parental conditional regard and self-kindness. BMC psychology, 11(1), 322. https://doi.org/10.1186/s40359-023-01380-3
Krauss, S., Orth, U., & Robins, R. W. (2020). Family environment and self-esteem development: A longitudinal study from age 10 to 16.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, 119(2), 457–478. https://doi.org/10.1037/pspp0000263
DeCore, A. K., & Focht, K. (2019). Family of origin. In J. L. Lebow, A. L. Chambers, & D. C. Breunlin (Eds.), Encyclopedia of Couple and Family Therapy (pp. 1087–1090). Springer. https://doi.org/10.1007/978-3-319-49425-8_349
Saunders, H., Kraus, A., Barone, L., & Biringen, Z. (2015). Emotional availability: theory, research, and intervention. Frontiers in psychology, 6, 1069. https://doi.org/10.3389/fpsyg.2015.01069
Robert E. L. Roberts, & Bengtson, V. L. (1996). Affective Ties to Parents in Early Adulthood and Self-Esteem Across 20 Years.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, 59(1), 96–106. https://doi.org/10.2307/2787121
Marty Nemko. (2021). How Has Your Family of Origin Affected You? Retrieved at https://www.psychologytoday.com/us/blog/how-to-do-life/202108/how-has-your-family-of-origin-affected-you
Pharaon, V. (2023). The origins of you: How breaking family patterns can liberate the way we live and love. Penguin Publishing Group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