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uby Liu MY
一站式心理自療平台,紓解情緒,照顧心理健康。
(相片來源:香港綠色和平)
在過去的九月,我們經歷過颱風「海葵」殘餘低壓槽而生的世紀暴雨;當大家仍然猶有餘悸時,便迎來颱風「小犬」,全城戒備,嚴陣以待。連場的暴雨狂風,你記得自己當時的心情是怎樣嗎?你是在不停閱讀新聞,擔心街頭上緊守工作崗位的人、無處可歸的人和動物嗎?還是觀察著窗外的風雨,靜待暴雨過去?抑或是世界與你無關地倒頭大睡?
雖說這是「500年一遇的極端天氣」(即同樣強度降雨,每年發生的概率是五百分之一),不少氣象學家卻認為極端天氣正在常態化,提醒要把氣候變化納入未來規劃的關鍵考慮。
氣候變化帶來深遠而多重的影響——除了帶來即時可見的災害如環境破壞、人命傷亡、財產損失,及後更牽引一連串的社會、經濟、環境影響,無聲地威脅我們的身心健康。
例如,早前的世紀黑雨,不少田地被淹浸,農夫們當時親眼目睹家園被毁而孤立無助,可能令他們留下心理陰影和創傷。同時,廣泛存在於土壤和泥水中的細菌(如引起類鼻疽的伯克氏菌)有機會在颱風或暴雨後曝露於地面,威脅著他們的身體健康。再而,已播的種子全軍覆沒,整年農作物的供應被打亂,令農夫生計帶來重大打擊。災情過後,雨災的陰霾亦可能持續影響著農民的生活和心理狀況。
(相片來源:「信芯園農莊」Facebook,農田因暴雨驟變成一片湖泊。)
而持續適應氣候變化亦為身體和心理帶來負擔。例如,外國研究指出,熱浪來襲時,大腦負責處理複雜認知工作的部分,或會因為熱負荷(heat stress)而運作受阻,從而影響思考能力。哈佛大學學者觀察熱浪來襲時,身處於非冷氣房的學生,工作記憶能力下降、反應時間慢13%。當人們不能正常思考時,更有可能變得煩躁,甚至暴力。而本地亦有研究發現高溫會使患有精神病人士(特別是老人)的住院率上升。
反之,氣溫驟降同樣會影響心情,例如與季節變化有關的季節性情緒障礙(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),常見於秋冬,有指是因為光照不足,影響神經化學物質如血清素和褪黑激素的分泌。
極端天氣的常態化,正正意味著我們的精神狀態,或會隨著更多異常天氣而動盪不穩。
(2018年颱風「山竹」 襲港後,市民趕上班的一幕。 )
因極端氣候而變成最熟悉的陌生地
看看2023年各地的極端天氣事件簿—— 世界氣象組織指過去7月的平均氣溫,為有紀錄以來最熱、歐洲南部多國陷入極端熱浪、中國長江流域多省暴雨成災、利比亞洪災等。氣候變化不只為現在帶來災害,亦損害過去流傳下來的建設和歷史,例如敦煌莫高窟壁畫在高濕度及頻繁變化的環境下面臨剝落危機。
若「看見曾經熟悉的人變成陌生人」是一種痛,看見熟悉的家園變成陌生的地方,也是另一種切膚之痛。澳洲環境哲學家Glenn Albrecht在2003年提出了“solastalgia”(結合了 “solace“- 慰藉和 “nostalgia” - 鄉愁)。“solastalgia”所描述的,正是人們對於家園環境變化而引起的心理痛苦、憂傷和壓力,即使他們仍然身處這些地方。
早前香港雨災,媒體訪問重災區黃大仙的居民時,不少居民形容自己看見家園當災的心情為「傷心」、「心酸」,相信也是以上的體現。又如因新界東北發展計劃而被收地的馬屎埔村居民,他們目睹家園環境改變的無奈心情;面對自己所依賴的環境發生劇變,或會出現焦慮、壓力、無助感、憂鬱、失眠等症狀。
再者,極端天氣令弱勢社群如老人、有長期病、精神病經歷的人、板間房居民、露宿者等,更難於適應居住環境的變遷。他們相對缺乏資源、流動性、體力,使他們面對極端天氣時較難保持心理健康。在其他資源較匱乏、發展較落後的國家,更產生不少「氣候難民」;因海平面上升、旱災、洪災、缺糧等情況而流離失所,例如今年河北涿州水災,全城被洪水淹沒,不少人被迫暫時離開家園,失去賴以維生的財產;伴隨災後不少「後遺症」如住房重建和工作機會減少,持續的心理創傷等。
(相片來源:香港綠色和平)
(香港雨災後,有北區災民屋內的所有物件,都因浸過污水而發臭出蛆蟲。)
(相片來源:集誌社)
美國心理學協會形容生態焦慮(eco-anxiety)為「對環境毀滅的長期恐懼」,徵狀從壓力反應,如食慾不振、煩躁不安、虛弱感,到臨床診斷,如憂鬱症、焦慮症、驚恐症、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。有學者(Clayton and Karazsia, 2020)設計了氣候變化焦慮量表(見文末)。
歐洲多地已出現生態焦慮的情況,研究指出59%受訪青年表示非常憂慮氣候變化,超過 45%人認為這些焦慮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。儘管如此,相關的研究人員認為,關注正在發生的情況,比起拒絕承認或否認,更為健康。學者亦建議我們在日常培養抗逆力,以盡量減少氣候變化帶來的心理壓力。
(相片來源:Getty Images)
在我們一起經歷雨災後,雨水除了沖洗城市,曝露人們的脆弱,我們還得到什麼啟示?
全球暖化下,人們和自然都是命運共同體—— 我們與自然互相依存、互相影響、互相制約;大自然能夠撫慰人心,同樣具有其毀滅性的一面。全球80億人,每人每日的行為都塑造著未來的氣候;從個人的日常生活做起,簡單如走塑、節約能源、回收等,能長遠減少對環境的負擔。消費或選擇前,一個有意識的思考也可能為環境帶來進帳,所謂“I think therefore I am”(我思故我在):這是衝動消費嗎?我需要嗎?我能吃掉所有食物嗎?我有帶環保袋嗎?(下刪千萬個問題)每個人的綠色生活指南和步伐都不一,從你最有意願的方法開始,每天小小的改變,能為世界帶來大大的不同。
再走前一步,我們可在各個社群(如朋友、家人、同事、鄰居、社交平台)分享相關資訊,喚起和加深更多人的意識,從而一起營造可持續社會,關注本地的城市規劃和氣候政策(例如,海平面持續上升下,有沒有比人工島更可行的方案?),參與聯署運動,推動政府制定以人為本和設合時宜的氣候政策,培養並建立自己和城市的韌性及意義幸福感。
回答選項:
從不 - 1
很少 - 2
有時 - 3
經常 - 4
幾乎總是 - 5
* 得分越高表示對氣候變化的焦慮水平越高
參考文獻:
Cedeño Laurent, J. G., Williams, A., Oulhote, Y., Zanobetti, A., Allen, J. G., & Spengler, J. D. (2018). Reduced cognitive function during a heat wave among residents of non-air-conditioned buildings: An observational study of young adults in the summer of 2016. PLoS medicine, 15(7), e1002605. https://doi.org/10.1371/journal.pmed.1002605
Albrecht, G., Sartore, G. M., Connor, L., Higginbotham, N., Freeman, S., Kelly, B., Stain, H., Tonna, A., & Pollard, G. (2007). Solastalgia: the distress caused by environmental change. Australasian psychiatry : bulletin of Royal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College of Psychiatrists, 15 Suppl 1, S95–S98. https://doi.org/10.1080/10398560701701288
Chan, E. Y. Y., Lam, H. C. Y., So, S. H. W., Goggins, W. B., Ho, J. Y., Liu, S., & Chung, P. P. W. (2018). Association between Ambient Temperatures and Mental Disorder Hospitalizations in a Subtropical City: A Time-Series Study of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.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, 15(4), 754. https://doi.org/10.3390/ijerph15040754
Dodds J. (2021). The psychology of climate anxiety. BJPsych bulletin, 45(4), 222–226. https://doi.org/10.1192/bjb.2021.18
Padhy, S. K., Sarkar, S., Panigrahi, M., & Paul, S. (2015). Mental health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. India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, 19(1), 3–7. https://doi.org/10.4103/0019-5278.156997
Clayton, S., & Karazsia, B. T. (2020).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measure of climate change anxiety.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, 69, 101434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jenvp.2020.101434
網上文章:
Ruby Liu MY
「賽馬會心導遊+計劃」心理健康推廣主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