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uby Liu MY
一站式心理自療平台,紓解情緒,照顧心理健康。
你有留意到早前在社交媒體Instagram的限時動態上,流傳著五花八門的「打卡清單」嗎?最廣傳的有「2023體驗清單」、「2024願望清單」、「旅行足跡清單」—— 打卡清單熱潮的背後,反映的是人們熱於交流?希望能反映自己與別不同?是“FOMO”(錯失恐懼)的一種?抑或蘊含著更多其他意義?
(早前在Instagram廣傳的打卡清單)
從自我表達的角度看,以打卡清單分享自己的經歷和喜好,或有助我們表現個人獨特性,建立身分認同感(sense of identity),呈現自己心目中的形象;並提升「社交貨幣」(social currency),傳達有助自己保持或提升在同儕間形象和名聲的事情,使自己看起來更具吸引力。
而從社交連繫角度看,這些打卡清單或能滿足我們對連結的渴望——通過分享,和朋友間產生情緒共鳴和連繫(emotional resonance and connection) ,獲得社交圈認同(social proof)。這心理效應指人們在從眾性下,傾向會和同儕做相同的事;故在社交媒體廣傳各種打卡清單,也容易吸引更多人完成,有如雪球效應。
而演算法下,這些潮流的曝光率更高,同時亦基於人們追求新奇性(neophilia),即喜歡新鮮事物的本能,而容易令更多人完成。再者,這些打卡清單本身就容易操作和分享,花耗時間少,簡單和可及性高(high accessibility),能夠輕易讓人參與。
無論是十年前的冰桶挑戰(Ice bucket challenge),到近年的TikTok跳舞熱潮,到早前廣傳的打卡清單,社交媒體上的各種風潮,都或能從不同層面滿足我們一些心理需要。在網絡潮流越層出不窮,看見朋友紛紛投入熱潮的同時,也要記得自己是有選擇如何和哪裡投放能量的自由;保持獨立思考的意識,才能在潮流的洪海裡游弋自如。
在這裡,我們也附上一個每週自我照顧清單,邀請你靜心回顧自己和身心的互動。
參考文章:
Gong, X., Ye, Z., Liu, B., Yu, S., & Yan, Y. (2021). How Does Social Currency Influence Prosocial Behavior? The Role of Collective Self-Esteem and Communication Network Heterogeneity. Frontiers in psychology, 12, 672505. https://doi.org/10.3389/fpsyg.2021.672505
“Our Social Media Addiction.” Harvard Business Review, 17 Oct. 2022, hbr.org/2022/11/our-social-media-addiction.
Ruby Liu MY
「賽馬會心導遊+計劃」心理健康推廣主任
已加到「我的練習」讓你隨時新增或翻閱紀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