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過了一大半,你還記得上一次好好照顧自己,是甚麼時候嗎?遇到不開心的事情,有沒有關顧到自己的情緒?疲勞的時候,有沒有讓自己休息一會?放假的日子,有沒有真的讓自己放假,做自己喜歡的事情?
如果以上問題的答案是有的話,記得要多謝那個有好好照顧自己身心靈的你,多謝你沒有忘記自己是多麼值得被愛。
自我照顧(self-care),是每天持續地關懷自己,是需要抽時間去實踐的。說起來,對筆者來說,也是不容易的。筆者一方面從事推廣心理健康的工作,一方面晚上修讀社工課程,還有家庭,不同身份要兼顧,一天24小時彷彿一點都不夠用,相信不少香港人也有同感。但我覺察到,正正因為忙碌,更不要忽略照顧自己的重要性。沒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的身心狀況,你是否力量滿滿?還是累透了?聆聽下你內心的聲音,你聽到甚麼?是提醒、是吶喊、是控訴你沒有理會身心發出的警號?還是感激你會留意、回應自己身心的需要?
《一人一self-care》影片系列
為了了解時下年輕人有沒有self-care的覺察及習慣,心導遊+團隊早前走訪各大專院校,製作了《一人一self-care》影片系列。當初有這個構思,是因為在宣傳心理健康、自我照顧時,聽過同學說:「我心理很健康、心理健康唔關我事……」,感到同學們可能覺得在心理健康「響起警號」時才有需要去關注,但其實要維持我們的身心健康,日常的self-care必不可少,讓照顧自己成為習慣很重要,所以促成了這次拍攝self-care短片的企劃。
以下有一些有關self-care的迷思,讓我們來解構下:
「我身心都好健康,唔洗self-care」
「我冇時間self-care」
Self-care不是臨急抱佛腳的事情,而是需要時間培養的一個習慣,透過不斷聆聽、了解和回應自己,滋潤我們的內心。我起初也覺得沒事沒幹,為何要self-care,又不懂得怎樣去self-care,覺得很抽象。但由我開始種小盆栽後,慢慢領悟多少少。我每天留意植物的生長情況,為它澆水,是一個照顧植物的過程;而self-care也是每天留意自己身心狀況的過程,再因應自己的狀態,做一些好好照顧自己的行動。
你有冇好好照顧自己?
試下問下自己,我這刻的需要是甚麼?覺得有點累,要一個15分鐘的休息?坐了很久工作、傾group project,膊頭肩頸有點攰,要起來伸展一下?說實話,我有時攰都會繼續做,但chur盡了自己,最後生病了;也有試過忘記為植物澆水,就怱怱出門開展一天的行程,回到家發現除了自己很累之外,才記起早上沒有澆水。沒有澆水幾日,可以想像到植物很容易會枯乾;我們沒有好好適時照顧自己,也會容易倦怠。持之而恆地敏銳自己的需要,是需要花心力的,但這個時間絕對值得花上,因為最清楚自己的人,就是你自己,沒人比你做得更好了,我們一同努力,愛錫自己多一點。
愛錫自己多一點,可以由覺察self-care的需要開始,之後探索適合自己self-care的方法,再一步一步實踐出來。研究指出,恆常的自我照顧有助身心放鬆,減低壓力、焦慮、抑鬱,提升整體的心理健康以及防止倦怠(burnout)。如果覺得self-care很難實踐出來或者起初有不自在、不習慣的感覺,這也是人之常情的,覺察到自己有這種感覺,也是一個自我照顧、聆聽自己內心聲音的重要一步。
我們都要把自己照顧好
但如果你願意由這刻開始將self-care成為你的日常,可以試試由每天5分鐘、10分鐘開始,做一些關懷自己的行動。每個人自我照顧的方法都不同,而我們每天照顧自己的方法都可能不一樣,只要按自己步伐、感覺舒適、照顧到自己需要就可以。《一人一self-care》影片系列中,同學分享了一些self-care的智慧,例如:散步看風景、不看電話行路、好好哭一場、找朋友相伴、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、寫感恩日記,希望也啟發到你,為著自己好好self-care一下。
拍攝街訪時,我們設計了兩條問題問同學:
「你有冇照顧人的經歷?」
「那麼你自己有冇好好照顧自己?」
通常同學們比較容易答到第一條問題,分享照顧別人的經歷;但當問到第二條問題時,有些會靜一靜、想一想,有些想不到,有些會問「咁樣算唔算照顧自己?」。這個問題的設計,是因為觀察到很多時我們都會先留意別人的需要,總會有一兩個關心、照顧人的經歷;但很少會主動關懷自己。
由自我照顧(self-care)到自我關懷(self-compassion)
由自我照顧(self-care)到自我關懷(self-compassion),是指從基本的身心需求照顧,進一步懂得在困境、痛苦中以慈悲的態度善待自己,以友善的態度安撫關心自己。為甚麼彷彿關心別人看似較容易,關懷自己卻較少人去實踐?研究發現,雖然培養自我關懷有效減低負面情緒並促進正向情感,但原來有較高的自我批評 (self-criticism)的人,會較抗拒對自己友善。
亦有綜合分析研究(meta-anaylsis)發現,較難做到自我關懷跟不安全依附(attachement insecurity)有關,包括對依附有焦慮傾向 (attachment anxiety) 以及對依附有迴避傾向 (attachment avoidance)。前者渴望親密與關懷,但同時害怕被拋棄,自我價值感可能比較低,容易自我批評,在面對困境時,更容易自責,所以更難善待自己。而後者傾向保持防禦性強的自我形象,並迴避親密關係,導致他們在面對困境時自我標準更高,自我批評更強,孤立感更多,以致較難自我關懷。
我們每個人都有經歷困境,痛苦的時候,要再做到自我關懷真的不容易,因為要先承認自己有脆弱的一面,對我們每一個都不是容易的一步。所以請記住,現在的你未做到自我關懷不要緊,這份覺察已經是在關懷自己啊!不需要自責為何現在的你未做到,在關懷自己的路上沒有對錯、沒有快慢,如果你正在經歷生活不容易的部分,更要記得好好溫柔地照顧自己感受非常重要,讓我們一步一步去學習。
親愛的別再不停批評自己
華人社會有句說話:「律己以嚴,待人以寬」,意思是對自己要求嚴格,對別人卻要寬容。筆者想挑戰下這句說話,為甚麼我們總要對自己那麼苛刻呢?為何不能對自己以及對別人都一樣寬容?有些論述又認為對自己寬容,就是等於縱容自己,但其實並不一定。
自我關懷,不是叫大家放縱自己,而是對自己態度的轉化,由自我批判轉變過來,要學習的是停止對自己無止境的批評;安慰自己,亦不是矯情,而是當你在經歷痛苦時,覺察你當刻的情緒,你真的痛啊,不需要再苛責自己,而要好好照顧自己的感受。
如何開始自我關懷?
以下會建議一些自我關懷的方法,若嘗試了發覺適合自己,鼓勵你繼續持之以恆,讓關懷自己成為你的日常;若發現未必適合自己,這種覺察也是自我關懷的一種,按著自己的節奏就可以了。
由練習自我慈心開始
在你覺得舒適的時間和空間,可以嘗試如實不加批判的問下自己:
- 你留意到自己有甚麼情緒?
- 這些情緒反映了你甚麼需要?
- 這些需要有被你看見嗎?
- 你看見這些需要後,願意自我關懷一下自己嗎?
有研究指出,自我慈心練習有助增加正向情緒,減少自我批評,亦能減少抑鬱情緒帶來的困擾。如果你願意的話,可以嘗試進行以下的自我慈心練習:
把關懷自己的說話寫下來/說出來
關懷自己這個習慣是需要時間培養的,也可以由寫下慈心的說話開始。有研究找來68位有較高自我羞愧感的大學生,其中29位進行為期16天的自我關懷書信寫作介入 (self-compassionate letter-writing intervention),發現參與者的自我羞愧、自我批判、焦慮和抑鬱情緒也有中至大幅度下降,而且效果在一個月後仍持續存在。把慈心的說話寫下來時,可能會不太習慣,但這些說話是單單給自己看的,不用怕別人眼光,鼓勵、安慰、肯定、欣賞、稱讚也可以。當自我批評出現時,看看這些寫給自己的文字,提醒自己絕對值得被溫柔對待啊!
除了寫出來之外,也可嘗試將寫下來的慈心話語說出來,進行正面自我對話(positive self-talk):這不是自言自語,而是一個自我內在交流的過程,選擇有意識地與自己對話。鼓勵你找一個安靜獨處的時間空間,「同自己傾下偈」,可以是一早起來,梳洗後看看鏡中的自己,嘗試跟自己說:「辛苦你啦,謝謝你選擇起來,願意面對一整天的未知」;自我批評出來時,可以嘗試跟自己說:「謝謝你,你一直很努力」、「我不需要完美,也值得被愛」,讓我們都先成為關懷自己的人,學習跟自己友善地對話。或許你覺得不習慣說出口,不要緊的,找一個合適關懷自己的方式就可以。
做一些善待自己的行動
在你覺得安全、舒適的環境下,給自己一個溫柔的擁抱,已經是一個善待自己的行為。可嘗試做一些紓緩觸摸練習(soothing touch):例如是蝴蝶擁抱法(butterfly hug),即是雙手交叉擁抱自己,模仿蝴蝶翅膀在拍動般,拍拍自己肩膊。研究指出,這有助緩解不安、焦慮的情緒,回到此時此地的安全感。可能起初你會不習慣這樣做或者覺得尷尬,這是沒有問題的,覺察到自己有這種感覺,再按自己的步伐就可以了。
自我照顧、自我關懷有很多不同的形式,以上只是提供其中的一些方法,若想探索更多,可以進入心導遊+的自我照顧日常系列,以及靜觀為本課程的其中一站:從善待自己開始,當中亦有善待自己五招 - 聲音導航練習,助你好好關懷自己。我們都在學習好好愛自己的路上,不用急,慢慢來,一齊努力!
參考資料:
Gilbert, P., McEwan, K., Matos, M., & Rivis, A. (2011). Fears of compassion: development of three self-report measures.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, 84(3), 239–255. https://doi.org/10.1348/147608310X526511
Tod, D., Hardy, J., & Oliver, E. (2011). Effects of self-talk: a systematic review. Journal of Sport & Exercise Psychology, 33(5), 666–687. https://doi.org/10.1123/jsep.33.5.666
Kok, B. E., Coffey, K. A., Cohn, M. A., Catalino, L. I., Vacharkulksemsuk, T., Algoe, S. B., Brantley, M., & Fredrickson, B. L. (2013). How positive emotions build physical health: Perceived positive social connections account for the upward spiral between positive emotions and vagal tone. Psychological Science, 24(7), 1123-1132. https://doi.org/10.1177/0956797612470827
Shahar, B., Szepsenwol, O., Zilcha‐Mano, S., Haim, N., Zamir, O., Levi‐Yeshuvi, S., & Levit‐Binnun, N. (2015). A wait‐lis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loving‐kindness meditation programme for self‐criticism. Clinical Psychology & Psychotherapy, 22(4), 346-356. https://doi.org/10.1002/cpp.1893
Ferrari, M., Hunt, C., Harrysunker, A., Abbott, M. J., Beath, A. P., & Einstein, D. A. (2019). Self-compassion interventions and psychosocial outcomes: A meta-analysis of RCTs. Mindfulness, 10, 1455-1473. https://doi.org/10.1007/s12671-019-01134-6
Swee, M. B., Klein, K., Murray, S., & Heimberg, R. G. (2023). A Brief Self-Compassionate Letter-Writing Intervention for Individuals with High Shame. Mindfulness, 14(4), 854–867. https://doi.org/10.1007/s12671-023-02097-5
Huang, M., & Wu, E. Z. (2024).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self-compassion and adult attachment: A meta-analysis.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, 42(2), 681-713. https://doi.org/10.1177/02654075241265766
Jarero, I., & Artigas, L. (2025). The EMDR Therapy Butterfly Hug Method for Self-Administered Bilateral Stimulation. Technical Report. Research Gate. https://tinyurl.com/2dv4yakr
Tushe, M. (2025). The Role of Self-Care Practices in Mental Health and Well-being: A Comprehensive Review. Preprints. https://doi.org/10.20944/preprints202504.0363.v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