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uby Liu MY
一站式心理自療平台,紓解情緒,照顧心理健康。
(照片來源:《驗孕的下晝》MV)
本地樂隊My Little Airport的歌曲《驗孕的下晝》有句「世界要你努力去考取功名 但是真誠才是最大本領」—— 在講求利益和效率的社會,真誠會比功名更有意義嗎?或許去年的年度詞彙“authentic”(真實)能為我們帶來點點啟發。
美國最歷史悠久的詞典《韋氏詞典》(Merriam-Webster)的2023年度詞彙是“authentic”,也就是「真實」。發行人指這是由近年有關人工智能、名人文化、身分認同、社交媒體等討論而誕生,並指「當真實和虛假的分界變得模糊,人們會努力追求真實。」
的而且確,當AI技術能讓尹光唱出《一人之境》、有人利用ChatGPT撰寫假新聞、YouTube頻道百花齊放下,所謂的「獨家」資訊比比皆是;很多事情耳聽三分虛、眼見未為真—— 當虛假越流行,真實就越可貴。
每個人對「真實」都有不同的定義,例如有科學家認為只有意識真實(conscious realism),沒有客觀真實,因為真實全由我們的意識所詮釋。或許你也會問:有所謂的真實嗎?在心理學層面,當一個人沒有真正覺察和理解自己的情緒、想法和需要,所言所行並非清醒而堅定地發自內心;當生活以「回應外在」多於「回應內在」,可能便是不夠真實的表現。由此可見,「真實」的前提,是擁有自我覺察。
早在2000年,心理學家Michael Kernis和Brian Goldman已發表了真實量表(Authenticity Inventory),並為真實性定下四個主要條件:
兩位心理學家將真實性定義為「在日常裡流暢地表露真我」(the unobstructed operation of one's true or core self in one's daily enterprise),並指真實性是維持良好自尊水平的重要因素。亦有研究指出,真實性能為不同心理健康層面如自我認同、工作投入感及人際關係等帶來正面影響。
然而我們都深曉,並不是任何場合,也適合我們將真實的自己表露無遺,例如在工作場合、或和情緒波動的朋友聊天;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裡,帶著同理心和尊重才能維持健康的關係,做真實的自己亦需要健康的界線,才能在交流中碰撞出更好的彼此。上述研究特別指出,有時我們未必能實現所有真實性元素,例如想法和行為不一致,但重點是我們有沒有意識到這個衝突,繼而自主、具策略性地選擇如何行動;如是者,也不算違背了真實性。
或許你會疑惑「宇宙裡有什麼不是暫時」,任何人和事都在時刻變化,世上有永恆的真實嗎?因此,有人形容真實性是一個不斷發展的狀態,因一個人和自己、其他人、社會的關係時刻都在變化,故真實性是一個漫長的自我發現(self-discovery),繼而自我創造(self-creation)過程;不論面對順逆,都清楚自己的核心價值,繼而作出有意識的行為;甚至是自我超越(self-transcendence),將所追求的意義如正義、真理、善良在貢獻別人和社會間實踐,將個人、世界和自我融合。
在世間蜉蝣,保持真實也許是不畏艱難地了解自己的動機、所捍衛的、看清自我原則和信念;清楚自己的決擇,明確而靈活地實現自我。
參考文獻/ 文章:
Michael H. Kernis (2003) TARGET ARTICLE: Toward a Conceptualization of Optimal Self-Esteem, Psychological Inquiry, 14:1, 1-26, DOI: 10.1207/S15327965PLI1401_01
Kernis, M. H., & Goldman, B. M. (2005). From Thought and Experience to Behavior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: A Multicomponent Conceptualization of Authenticity. In A. Tesser, J. V. Wood, & D. A. Stapel (Eds.), On building, defending and regulating the self: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(pp. 31–52). Psychology Press.
Hicks, J. A., Schlegel, R. J., & Newman, G. E. (2019).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: Authenticity: Novel insights into a valued, yet elusive, concept.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, 23(1), 3–7. https://doi.org/10.1177/1089268019829474
Sutton, A. (2020). Living the good life: A meta-analysis of authenticity, well-being and engagement.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, 153, Article 109645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paid.2019.109645
Jiang, T., & Sedikides, C. (2022). Awe motivates authentic-self pursuit via self-transcendence: Implications for prosociality.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, 123(3), 576–596. https://doi.org/10.1037/pspi0000381
Ruby Liu MY
「賽馬會心導遊+計劃」心理健康推廣主任
已加到「我的練習」讓你隨時新增或翻閱紀錄
了解更多
我們為你準備了更適合你現時狀況的內容,而之前的內容仍會保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