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人一起走過抗疫的日子,當中一班服務提供者如醫護、社工、輔導員等,在困境中仍咬緊牙關服務大眾,然而在支援別人撫平創傷、解決問題的背後,他們的心理健康又是甚麼面貌呢?【心導專訪】這次分別邀請了兩位前線護士YY和Sylvia,分享她們在第五波疫情時,所體驗的職場環境、工作指令、和工作滿足感,如何影響她們的心理健康,以至悲憫心的虛耗。
欠缺支援的憤怒與傍徨 每日提心吊膽上班
YY做了護士約4年,她指年初時未有任何心理準備,便殺來第五波疫情。「突然一日之內要清空全層,以接收急症室病人。接下來的日子,我們要硬着頭皮摸索如何處理;應該將病人轉到亞博、其他醫院還是停留?都由我們決定。」
她無奈指,醫院缺乏最重要的醫療資源、配套和人手,令醫護工作量百上加斤。「我們每天也冒着危險上班—— 病房是臨時變陣,屬於過渡性質,好多裝備都不符合標準;例如我們沒有正規,有雙重房門(double door)以防止病毒傳播的病房(infection ward)、醫護人員沒有穿全副裝備才工作、甚至連過濾病毒的空氣清新機也不足夠。」
(相片來源:PETER PARKS/AFP via Getty Images)
見證病人被綁手綁腳 沒選擇權利
「變化太快太大,我們沒時間了解病人的真正需要,只能維持基本支援如一日三餐和換片。有些公公婆婆進了院,未能清楚發生什麼事,堅持要落床離開。我們只能依循醫院規則,使用安全背心或約束手帶,以防他們落床時跌倒。」
YY回憶指,高峰期一個病格塞滿八張床,三分二也是綁手綁腳、動彈不得的老人家,其實自己內心充滿驚恐和不安。「因為不夠人手看護病人,而要綁住他們,回想還是失落比憤怒佔據得多,因為每一更(shift)也有病人離世,是我從未遇過的狀況,回想還是好心悒。所以信念是盡力做,救得幾多得幾多,讓他們健康出院,是當時唯一的心願。工作分秒必爭,我總是提醒自己上班要處於最佳狀態。往往都是放工時才突然覺得好攰好攰。」
病人受苦卻無能為力 僅完成最基本職責
和YY不同,Sylvia是主動請纓加入北大嶼山醫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(HKICC)。為什麼要「偏向虎山行」?「在同一個崗位做了很久,想尋找新的挑戰,跳出comfort zone。」
做了8年護士,Sylvia相信第五波是她人生所經歷最惡劣的情況。臨時過渡醫院的設計是供有自理能力的患者隔離,原本每兩位姑娘負責72個外來輸入確診個案,如入境外國人、機組人員、外籍女傭,患者有自理能力;第五波時,卻一日內轉型,接收整間老人院的老人家,變成兩位姑娘處理近百名沒有自理能力的長者。
(相片來源:PETER PARKS/AFP via Getty Images)
Sylvia形容情況十分「地獄」—— 嚴重欠缺人手,護理質素急轉直下。「如果當天病人還生存,沒有去世,已經是好叻了。資源基本上是『要乜冇乜』,連尿片和聞氧氣的面罩也不足夠,要自己土炮製作,在紙杯剪窿,當作面罩。」
Sylvia指大家忙到崩潰:「返工完全冇時間食飯、去廁所是奢侈、不敢請假。每日都唔想返工,收工會打給同事和家人喊,真正『返到想死』。」
(相片來源:Marc Fernandes / 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)
什麼是悲憫心疲勞(compassion fatigue)?
對於提供支援服務的職業而言,長期運用自身資源(包括體力及心理資源)去支援他人,或是承載他人的情緒及苦難,都可造成情緒上的超載,導致悲憫心疲勞。
悲憫心疲勞的症狀和工作過勞相似,包括身心感到疲累、焦慮或麻木、情感上的疏遠和失去滿足感等。不同之處是,悲憫心疲勞是由長期感受和理解他人的情緒所造成。
有研究歸納出醫療人員的主要壓力來源:
另外,亦有研究指出,職場行政因素是減低悲憫心疲勞的關鍵:
- 一個理想的工作環境(清晰的溝通、充足的專業自主權、心理支援和日常支持,都能提升護士士氣)、
- 適切的工作量、
- 提高員工的工作滿意度。
面對病人的痛苦,Sylvia的態度是「做得幾多得幾多,已經盡力;做不到會好心悒,但也沒有辦法。」問到她可曾見過悲憫心疲勞?Sylvia指「唔多唔少都見過,太忙碌下要對病人的要求視而不見。」她認為難以應付的工作量和個人心態是悲憫心疲勞的來源。
而「追更文化」,亦是護士身心靈疲憊的主要原因。追更指,例如今天的更表是0700-1500,下一更是同日2100-翌日0700,回家梳洗短睡四五小時便要上班,影響睡眠質素及精神狀況。
有研究發現,所有受訪者都認為悲憫心疲勞是有跡可尋的,先兆是在休閒時失去活力,演化至工作時也失去能量,只能在體力上而非情緒上照顧病人。悲憫心疲勞不只令護士在工作時身心筋疲力盡,這份麻木更會不自覺帶到個人生活和自我價值等層面;除了工作時對病人產生冷漠和不誠懇的態度,也可能會將不耐煩、恐懼、自我批評和惱怒的情緒帶到個人生活,如對待家人和伴侶。
名作《旁觀他人之苦》有句:「悲憫心是一個浮動的情緒,需要被轉化成行動才不會枯萎。」(“Compassion is an unstable emotion. It needs to be translated into action, or it withers.)但當感受和減輕他人之苦,成了你工作的一部分,在長年累月下,如何能避免麻木不枯萎?
然而危中有機,悲憫心疲勞亦能轉化成自我察覺的良機,提醒服務提供者以自我關懷,照顧悲憫心疲勞的自己,專注靈魂的虛耗。有興趣了解更多排解悲憫心疲勞的方法,請密切留意我們的文章和講座,學習以自我慈心和其他方法照顧自己。
願一眾服務提供者們,在照顧別人時,亦有空間讓自己的心靈喘息。
參考資料:
Strauss, C., Lever Taylor, B., Gu, J., Kuyken, W., Baer, R., Jones, F., & Cavanagh, K. (2016). What is compassion and how can we measure it? A review of definitions and measures.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, 47, 15–27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cpr.2016.05.004
Turgoose, D., & Maddox, L. (2017). Predictors of compassion fatigue in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: A narrative review. Traumatology, 23(2), 172. https://psycnet.apa.org/record/2017-09426-001
Gustafsson, T., & Hemberg, J. (2022). Compassion fatigue as bruises in the soul: A qualitative study on nurses. Nursing ethics, 29(1), 157–170. https://doi.org/10.1177/0969733021100321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