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黑夜到白晝,和煦的陽光映入眼簾,一覺醒來,感受著呼吸的氣息、能活在、能安好,仍有力氣去探索每天尚待發掘的精彩,雖然看似甚麼都沒有發生,但平常不一定是日常,當平常可以成為你的日常,你會為此而感恩嗎?
又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試過在地鐵車卡,跟朋友相遇?如有的話,你當時的感覺是怎樣的?有沒有想過如果我們不曾相遇,我們會在哪裡?
筆者試過幾次,車門打開的一刻,抬起頭,熟悉的面孔就在眼前。在那𣊬間,大家放下了手機,把握離開車廂前的時間,好好聊一聊近況。在同一個車卡、同一時間,跟朋友遇上了,令我很感激茫茫人海沒有相約也能遇上的緣份,更回想起之前跟朋友能相識、相交,並不是必然的。
數算感恩
你也相信生命中遇到的好人好事不是必然嗎?你會感恩有這些人、事、物的出現嗎?
就像讀者與我,或許我們素未謀面,但我非常感恩你願意停留在這裡、花時間閱讀文章、甚或療癒到你,這已是我繼續寫下去的動力。
現在先邀請你填寫以下的感恩量表 (The Gratitude Questionnaire - Six Item Form, GQ-6),看看你的感恩程度:
1=非常不同意 2=不同意 3=少許不同意
4=一半半 5=少許同意 6=同意 7=非常同意
___ 1. 我生命中有許多值得感恩的事情
___ 2. 假如要我列出每項值得感恩的事情,它將會是一份很長的清單
___ 3. 當我環顧世界周圍的事物,我不覺得有甚麽可以感恩
___ 4. 我對很多人都心懷感恩
___ 5. 隨著成長,我越來越容易欣賞生活中遇到的人、事和經歷
___ 6. 要經過很久的時間以後,我才會對某人或某事產生感恩之情
填寫完之後,將第1、2、4、5條問題的分數加起來,而第3、6條問題是反向計分,如果填寫了「7」,即有1分; 如果填寫了「6」, 即有2分,如此類推。
最後將得到的分數加起上來,就是感恩的分數,介乎6至42分,總分越高,代表越會感恩。
相信一切不是必然的
感恩 (Gratitude),一方面可以指對生命本身的覺察和感激,例如對活著、安好、自在而感恩。另一方面,感恩也指能夠覺察生命中遇到的好人好事,而且知道這些好人好事,並非單憑自己之力才可以發生,所以心存感激。筆者不是叫大家遇到不開心的事要感恩,也不是叫大家壞事都當正面事看,而是當遇到好人好事時,嘗試培養敏銳的心,感恩擁有的關係、事物,不會視一切為必然。
講到要記起生命中一些好人好事、開心愉悅的時刻,不知道大家會否有個感覺,我們容易記起生命中不開心的事,但對開心的事好像比較善忘?為甚麼會這樣呢?
有研究指,大腦容易記住痛苦的事情,是因為當我們有悲傷、恐懼、憤怒等情緒時,會刺激大腦釋放去甲腎上腺素 (norepinephrine)和皮質醇(cortisol)等神經遞質及壓力激素,強烈激活杏仁核 (amygdala) 與海馬體 (hippocampus) 的神經連結,令負面記憶形成和儲存。杏仁核是大腦中負責處理情緒的核心區域,尤其是恐懼、憤怒等強烈情緒,而海馬體負責記憶儲存。而有這些不開心的情緒通常伴隨的生理反應,例如心跳加速、呼吸急促等,也會增強大腦對悲傷的記憶。
誠然,大腦較容易記起這些負面的事情,可以幫助我們學習將來如何應對危險,保護自己;但另一方面為何我們較易遺忘美好的事情?
研究發現,相較之下,快樂情緒主要透過釋放多巴胺 (dopamine) 激活大腦獎賞系統中的伏隔核 (nucleus accumbens) 和前額葉皮質 (prefrontal cortex),但對杏仁核的刺激較弱,因此快樂的記憶在深度和穩定性上通常較負面記憶為低。
感恩的事是要記住的
我們都是人嘛,不開心的事實在太深刻,會較易記起也是人之常情。但若然體驗到開心的事,你會否視為必然?能夠平常過日子,一呼一吸,沒病沒痛,你會否視為必然?還是你會用感恩的態度去看一切看似平常,但其實並非必然發生的事呢?
雖然生理上我們對開心的事較善忘,但我們更要用力記住美好的人與事,嘗試培養感恩的心,不要讓這些美好的時光隨著時間白白溜走。當我們記起這些美好的時刻,開心、幸福的感覺也隨之而來。研究指出,感恩能夠提升個人的正面情緒及生活滿意度,並有助建立及維持緊密的人際關係,從而增加個人的快樂及幸福感。那麼我們可以怎樣實踐感恩呢?在下一篇文章,我們會分享不同的方法,敬請期待!
參考資料:
Bisby, J. A., Horner, A. J., Hørlyck, L. D., & Burgess, N. (2016). Opposing effects of negative emotion on amygdalar and hippocampal memory for items and associations.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, 11(6), 981–990. https://doi.org/10.1093/scan/nsw028
Emmons, R. A., & McCullough, M. E. (2003). Counting blessings versus burdens: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gratitude and subjective well-being in daily life.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, 84(2), 377–389. https://doi.org/10.1037/0022-3514.84.2.377
McCullough, M. E., Emmons, R. A., & Tsang, J. (2002). The grateful disposition: 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topography.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, 82(1), 112-127. https://doi.org/10.1037/0022-3514.82.1.112
Tyng, C. M., Amin, H. U., Saad, M. N. M., & Malik, A. S. (2017). The Influences of Emotion on Learning and Memory. Frontiers in Psychology, 8, 1454. https://doi.org/10.3389/fpsyg.2017.0145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