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要点:
- 我们在亲密关系中的思想和行为习惯,很大可能受到往日的经历所影响,从而构成不同的依附风格(attachment style)
- 本文将介绍依附理论(attachment theory),以及依附风格的主要类型和特点
-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依附风格,导致我们对亲密感和安全感有不同程度的需要
- 依附风格非一成不变。我们可以从觉察开始,重塑思想和行为习惯,逐步提升亲密关系中的安全感
We are all made of stories.(我们都由故事所构成)—— 在每段相遇相知之前,我们都如浮萍在海中漂荡,遇上不同的人和风景;也如浮萍般,在水中吸收过不同养分,当中可能有富营养的、有害的、轻盈的、沉重的,逐渐形成自己此时此刻的模样。我们进入一段亲密关系后,可能会为对方的一些行为或特质感到困惑,例如:
- 为什么对方的态度忽冷忽热?
- 为什么需要沟通时,对方总爱逃避?
- 为什么分离时,我总会感到焦虑不安?
- 为什么对方能够如此安然自在地面对关系中的各种状况?
以依附理论理解亲密关系
近来不少人透过依附理论(attachment theory),去理解人们在亲密关系中的行为和想法。依附理论最早期由心理学家John Bowlby提出,他认为依附是一种情感连结,在生命不同时候,特别是遇上困难和压力时,向他人寻求依赖和连系,以获得安全感的倾向。依附行为如拥抱、陪伴、表达关心和支持,能够增加人际互动中的安全感。依附模式在婴儿时期开始发展,踏入成年后渐趋稳定,发展为成人依附风格。
早期的依附理论
早期的理论认为,婴儿的社交经历(例如和主要照顾者的相处)会刺激到大脑发展,并影响他们长大后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的方式。例如,当照顾者离开婴儿身边时,婴儿会感到不安,依附系统随之而被启动。婴儿会发出信号(如哭泣、尖叫)以表达其压力,照顾者便作出回应,以减轻婴儿的压力反应。
随着时间过去,婴儿与照顾者之间形成重大的情感连结,使得照顾者的出现能带来安全感和慰藉,令他们放心去探索周围环境。然而,若照顾者未能回应婴儿的情感需求,未有提供持续的安全感,温暖和支持,婴儿会感受到忽视和拒绝,或无法确定自己的需求能够被满足,便有可能发展出回避和焦虑等不安全的依附风格。
婴儿从互动过程中渐渐地形成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(如何看待自己、看待他人),形成内在运作模式(internal working model),影响未来他们和外界互动的表现。
近期的依附理论
随着更多深入研究,不少学者认为,成人的依附风格不仅受到童年时与照顾者的互动影响,我们的基因与过往的生活经历都会带来影响。童年经历为一个人的依附风格奠下基础,在成年后能找到痕迹;但随着成长,我们在途中因缘开展的各种关系,如挚友、伴侣等,也能显著改写我们的依附风格。
以下三项陈述,哪个比较符合你在亲密关系中的取向?
1. 相较之下,我觉得自己容易与别人亲近,也能自在地与别人互相依赖,
不会经常担心被伴侣抛弃,也不会因为伴侣与我太过亲密而感到焦虑。
2. 有时候,跟别人亲近让我不太自在。
我很难完全相信别人,也不太愿意依赖别人;一旦别人跟我太亲近,我就会感到紧张。
我伴侣想要的亲密感,常常让我感到不太自在。
3. 我发现跟我比起来,别人似乎不太想要这么亲密。
我时常担心伴侣不是真心爱我,担心别人会甩掉我。
我渴望完全融入另一个人的生活。
这些叙述,有哪一句为你带来共鸣吗?
其实,它们正对应了几种主要依附风格(分别是安全型、回避型、焦虑型),以下将会详细介绍。
主要的依附风格
依附风格主要分为安全型和不安全型,而焦虑和回避是衡量依附风格的重要指标。
- 焦虑的特征:对分离、被抛弃或不被爱的预期,过度关注对方能否给予自己关爱和回应。
- 回避的特征:贬低和压抑亲密关系的重要性、避免亲密和依赖对方、自我依赖。
Bartholomew和Horowitz两位心理学家,提出了四种的依附风格:
1. 安全型(secure):低焦虑、低回避
安全型依附者通常能够建立和维持亲密、健康的关系;能够信任和依赖他人,并对亲密感到舒适,对他人有较低的愤怒和恐惧感;能在维系亲密关系的同时,保持个体的独立。
2. 焦虑型(preoccupied):高焦虑、低回避
焦虑型依附者渴望亲密和依赖,但同时经常担心被抛弃或拒绝。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可能较低,容易在亲密关系中过度依赖对方,以获得肯定、安全感和爱。
3. 疏离型(dismissive-avoidant):低焦虑、高回避
疏离型依附者倾向比较独立,避免情感上的亲密感;较少表达情绪需要,也未必懂得如何回应对方需要,使他们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得疏远和冷淡。
4. 恐惧型(fearful-avoidant):高焦虑、高回避
恐惧型依附者对亲密关系感到焦虑,因为担心被抛弃或拒绝。他们往往渴望建立关系,但选择以回避的方式来保护自己,使他们在情感上处于矛盾的状态。
当我们和重要的人(如伴侣)互动时,假如对方是亲近、支持自己的,我们会充满安全感,知道自己是被爱和被肯定的;但当安全感未得到满足时,我们未能肯定自己是否被爱和被重视,此时我们或会采取不安全型的依附策略。
然而,亲密关系中的依附风格并非一成不变。面对不同情境和人物,以至是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,我们都可能表现出不同风格。例如,我和家人互动时是焦虑型依附风格,和伴侣间也能建立出安全型依附风格,反之亦然。不同的依附风格也非截然独立,而是焦虑与逃避的程度之分。
如何改写亲密关系中的依附风格?
了解自己 筑起内心的安全堡垒
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过去和性格,造就不同的依附风格,对亲密感、安全感有不同程度的需要。我们无法改变过去,但我们可以改变回应过去的方式。深入地观察内心,正视自己未被触碰、被连结、被回应的碎片,我们才能知道如何在关系中有效地表达自己的需要,沟通和调整,提升安全感。
从自我觉察开始,我们可以先反思自己在一段关系中的需求,接纳内在需要,例如是希望获得肯定、互相依靠和陪伴。继而,我们可以分辨自己在关系中的依附倾向,或持续的不安全依附行为(如不断希望得到关注、逃避分享内心想法、在关系进展顺利时抽身等)。
通过记录引发情绪的事件,认清自己什么时候出现回避和焦虑型的态度和行为;写下当中的心情与感受,及自己的回应方法,我们可找出习惯性的思想和行为,细想背后需求;再学习如何向对方清晰地表达需求、同时培养友善的自我对话,取替不安全的依附行为。
面对伴侣的不安全依附行为,我们同样可以理解需求、接纳彼此的差异、交流感受、以耐心对待和磨合。通过开放的沟通、持续的肯定和设立合理界线等,我们也能够加强关系中的安全感和舒适感。
“To become spring, means accepting the risk of winter.
To become presence, means accepting the risk of absence.”
(感受春天的美好,必先经历严寒。
在人生这场宴会真切地活着,需要明白人们离席的可能。)
每段亲密关系都是学习自爱和去爱的机会。只要愿意去学习和调整,我们都有能力成为更有安全感的人,为内心定锚,作自己永恒的暖光。
文献参考:
Ravitz, P., Maunder, R., Hunter, J., Sthankiya, B., & Lancee, W. (2010). Adult attachment measures: A 25-year review.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, 69(4), 419-432. https://www.sciencedirect.com/science/article/pii/S0022399909003304
Fraley, R. C., & Roisman, G. I. (2019). The development of adult attachment styles: Four lessons.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ology, 25, 26-30. https://www.sciencedirect.com/science/article/pii/S2352250X18300113
Hicks, A.M., Korbel, C. (2013). Attachment Theory. In: Gellman, M.D., Turner, J.R. (eds) Encyclopedia of Behavioral Medicine. Springer, New York, NY. https://doi.org/10.1007/978-1-4419-1005-9_939
Sroufe L. A. (2021). Then and now: the legacy and future of attachment research. Attachment & human development, 23(4), 396–403. https://doi.org/10.1080/14616734.2021.1918450
Benoit D. (2004). Infant-parent attachment: Definition, types, antecedents, measurement and outcome. Paediatrics & child health, 9(8), 541–545. https://doi.org/10.1093/pch/9.8.541
文章参考:
Lo's Psychology(2020年4月27日)。〈依附理论(三):婴孩没安全感?认识四种依附类型〉。《关键评论网》。https://www.thenewslens.com/article/134357
猫心(2016年10月13日)。〈依附倾向:我对你的依附没有绝对分类──依附理论系列(二)〉。《PanSci 泛科学》。 https://pansci.asia/archives/99789